王修同誌生平(1915-2008)
原內蒙古農牧學院黨委書記、內蒙古黨校顧問、副省級待遇離休幹部、老紅軍王修同誌,因病醫治無效,於2008年10月29日在呼和浩特逝世,享年93歲。
王修,原名王謙益,1915年1月出生在河北省元氏縣萬年村。自幼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曾就讀於清華大學曆史係。他博學多才,文底深厚,為其日後從事理論教育和擔當領導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早在學生時代,王修同誌受到在校共產黨員的影響,主動閱讀進步書刊,開始初步接觸馬克思列寧主義,同情革命。1936年3月,他加入了進步組織中華民族解放軍先鋒隊,開始了長達72年的革命征程。在清華大學讀書期間,他積極參加救國救亡的一二・九等-,鍛煉了革命意誌,堅定了革命的理想和信念。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看到日寇肆意踐踏祖國的大好河山,王修同誌熱血沸騰,他毅然辭別家鄉和親人去尋求救國救亡的道路,先後在湖北漢口、山西臨汾參加黨領導的農民抗戰教育團和戰地總動員委員會青年工作團,宣傳黨的抗日主張,號召民眾團結一致抗擊日寇,是一名抗日救國的積極分子。1938年10月,王修同誌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優秀的共產主義戰士。此後,他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殫精竭力,奮鬥不已。先後擔任山西省方山縣縣長,山西省嵐縣縣長,蒙綏和林縣縣長,山西右玉高家堡土改工作組副組長,綏蒙黨委教導隊指導員及包頭市政府民教局局長等職。在此期間,他曾在晉綏分局黨校學習並幫助綏南專員公署開展工作。無論黨組織安排他到哪裏,他都全力以赴,勇於當先。王修同誌充分發揮知識淵博、文化底蘊深厚和組織能力強的優勢,認真學習研究黨的理論,積極宣傳並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新中國成立以後,王修同誌滿懷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曆任綏遠省行政幹校副教育長、內蒙黨校黨委書記兼副校長,內蒙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內蒙古師範學院黨委書記兼校長,內蒙古農牧學院黨委書記,內蒙古師範學院校長、書記,內蒙古黨校顧問等職。尤其是在各大院校擔任領導期間,他嚴格要求自己,不斷提高行政管理能力和理論水平,既全麵主持行政工作,同時還為學生授課,為提高院校的教學質量、推動我區高校教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王修同誌以他高深的學識和過人的領導藝術贏得了自治區領導和廣大師生們的廣泛讚譽。
文革期間,王修同誌遭到極左路線的破孩,被強加“右傾機會主義”的莫須有罪名,身心受到嚴重摧殘。但他仍然堅持真理,堅信黨和人民的事業必定勝利。恢複工作以後,他在思想上、政治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擁護並認真貫徹執行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體現出一個共產黨人的崇高品質和理想信念。
離休後,王修同誌繼續理論研究,一如既往地關注國家特別是自治區的發展,為自治區的改革、發展、穩定獻計獻策。他離休不離崗,時刻關心著國家大事和民眾疾苦,熱心公益事業。在2003年“非典”期間,王修同誌個人捐款兩仟元幫助染病患者。2008年5月四川大地震發生後,他再次捐款伍仟元救助受災群眾,以實際行動彰顯出一名老產黨員的高風亮節。2008年7月,王修同誌被中共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辦公廳和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評為2008年抗震救災捐款捐物先進個人,成為老同誌的光榮典範。
在王修同誌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終不渝地忠於黨、忠於人民,對黨和人民有著深厚的無產階級感情;他一生追求真理,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和堅強的無產階級黨性;他艱苦奮鬥,踏實工作,任勞任怨,對黨的事業忠心耿耿,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他長期從事領導工作,理論水平高,工作經驗豐富;他作風民主,深入實際,密切聯係群眾,平易近人;他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關心群眾疾苦,廣泛團結同誌;他生活儉樸,勤政廉潔,從不為個人和子女謀私利;他維護民族團結,模範執行黨的民族政策,把畢生精力獻給了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
王修同誌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為人民服務的一生,王修同誌永遠地離開了我們,長眠在這片他熟悉和深愛的土地上。他的革命精神,崇高品德和優良作風,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懷念。
王修同誌生平(1915-2008)
原內蒙古農牧學院黨委書記、內蒙古黨校顧問、副省級待遇離休幹部、老紅軍王修同誌,因病醫治無效,於2008年10月29日在呼和浩特逝世,享年93歲。
王修,原名王謙益,1915年1月出生在河北省元氏縣萬年村。自幼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曾就讀於清華大學曆史係。他博學多才,文底深厚,為其日後從事理論教育和擔當領導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早在學生時代,王修同誌受到在校共產黨員的影響,主動閱讀進步書刊,開始初步接觸馬克思列寧主義,同情革命。1936年3月,他加入了進步組織中華民族解放軍先鋒隊,開始了長達72年的革命征程。在清華大學讀書期間,他積極參加救國救亡的一二・九等-,鍛煉了革命意誌,堅定了革命的理想和信念。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看到日寇肆意踐踏祖國的大好河山,王修同誌熱血沸騰,他毅然辭別家鄉和親人去尋求救國救亡的道路,先後在湖北漢口、山西臨汾參加黨領導的農民抗戰教育團和戰地總動員委員會青年工作團,宣傳黨的抗日主張,號召民眾團結一致抗擊日寇,是一名抗日救國的積極分子。1938年10月,王修同誌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優秀的共產主義戰士。此後,他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殫精竭力,奮鬥不已。先後擔任山西省方山縣縣長,山西省嵐縣縣長,蒙綏和林縣縣長,山西右玉高家堡土改工作組副組長,綏蒙黨委教導隊指導員及包頭市政府民教局局長等職。在此期間,他曾在晉綏分局黨校學習並幫助綏南專員公署開展工作。無論黨組織安排他到哪裏,他都全力以赴,勇於當先。王修同誌充分發揮知識淵博、文化底蘊深厚和組織能力強的優勢,認真學習研究黨的理論,積極宣傳並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新中國成立以後,王修同誌滿懷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曆任綏遠省行政幹校副教育長、內蒙黨校黨委書記兼副校長,內蒙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內蒙古師範學院黨委書記兼校長,內蒙古農牧學院黨委書記,內蒙古師範學院校長、書記,內蒙古黨校顧問等職。尤其是在各大院校擔任領導期間,他嚴格要求自己,不斷提高行政管理能力和理論水平,既全麵主持行政工作,同時還為學生授課,為提高院校的教學質量、推動我區高校教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王修同誌以他高深的學識和過人的領導藝術贏得了自治區領導和廣大師生們的廣泛讚譽。
文革期間,王修同誌遭到極左路線的破孩,被強加“右傾機會主義”的莫須有罪名,身心受到嚴重摧殘。但他仍然堅持真理,堅信黨和人民的事業必定勝利。恢複工作以後,他在思想上、政治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擁護並認真貫徹執行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體現出一個共產黨人的崇高品質和理想信念。
離休後,王修同誌繼續理論研究,一如既往地關注國家特別是自治區的發展,為自治區的改革、發展、穩定獻計獻策。他離休不離崗,時刻關心著國家大事和民眾疾苦,熱心公益事業。在2003年“非典”期間,王修同誌個人捐款兩仟元幫助染病患者。2008年5月四川大地震發生後,他再次捐款伍仟元救助受災群眾,以實際行動彰顯出一名老產黨員的高風亮節。2008年7月,王修同誌被中共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辦公廳和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評為2008年抗震救災捐款捐物先進個人,成為老同誌的光榮典範。
在王修同誌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終不渝地忠於黨、忠於人民,對黨和人民有著深厚的無產階級感情;他一生追求真理,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和堅強的無產階級黨性;他艱苦奮鬥,踏實工作,任勞任怨,對黨的事業忠心耿耿,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他長期從事領導工作,理論水平高,工作經驗豐富;他作風民主,深入實際,密切聯係群眾,平易近人;他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關心群眾疾苦,廣泛團結同誌;他生活儉樸,勤政廉潔,從不為個人和子女謀私利;他維護民族團結,模範執行黨的民族政策,把畢生精力獻給了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
王修同誌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為人民服務的一生,王修同誌永遠地離開了我們,長眠在這片他熟悉和深愛的土地上。他的革命精神,崇高品德和優良作風,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懷念。
同年(公元1915年)出生的名人:
徐尚誌 (1915~2007) 四川省自貢市沿灘區

伊斯雷爾・愛潑斯坦 (1915~2005) 歐洲波蘭

陳輝 (1915~2008) 浙江省溫州蒼南

劉金彪 (1915~2007) 江西省贛州市

胡瑞英 (1915~2003) 江蘇省無錫江陰 + 更多公元1915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2008年)去世的名人:
黃乃一 (1916~2008) 重慶市江津區

陳行健 (1913~2008) 北京市

房依山 (1923~2008) 河北省保定市定興

謝白秋 (1917~2008) 福建省漳州市龍文區

高貫一 (1923~2008) 河北省衡水市阜城縣

張紀恩 (1907~2008) 革命烈士 浙江省金華浦江縣 + 更多公元2008年去世的名人》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